挪用公款是严重违法行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声誉,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打击和制止。员工挪用公款的行为是属于经济犯罪,如果挪用金额较大,则可以依法立案追究刑事责任。那么,员工挪用公款多少可以立案呢?
据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的金额数额应当达到刑法规定的数额,才能构成犯罪,才能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在单位财务、会计、出纳、财物管理或者其他职务中,挪用公款或者其他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省市的立案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但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的金额数额达到一定程度,即可构成犯罪。据了解,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金额数额达到十万元左右,即可构成犯罪。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员工挪用公款的金额数额大小并不是唯一立案的标准,还需根据挪用公款的情节、性质、目的和结果等综合因素加以考虑。只有在对情节进行全面评估后确定有犯罪事实,才能依法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除了刑事追究外,企业还可以采取行政处罚的手段,如给予开除、降职、罚款等措施,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并减轻企业的经济损失。
总之,员工挪用公款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企业也应该加强经济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员工挪用公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