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指的是公职人员将公款或公物私自占用或者使用于个人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公职人员的权力职责,也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对于挪用公款这种行为,法律应加以规范和制约。那么挪用公款多少钱怎么定罪呢? 以下是相关解析: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担任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经理、出纳或者其他财务工作人员,在管理、使用公款、公物中,侵吞、骗取、挪用公款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行为。
判决挪用公款罪时,其构成要件是挪用的金额数额和行为的性质。因此,对于挪用公款多少钱来定罪取决于挪用的金额数额与其他罪行的对比。具体而言,挪用公款罪的数额确立阈值,可分为三档定罪标准。
第一档标准: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以下的,判处拘役1年以下或者罚金,其行为性质轻微。
第二档标准: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涉案金额较大,情节较轻,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第三档标准:挪用公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特别巨大金额、严重损害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利益,应判处10年以上、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总之,挪用公款属于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其量刑将根据涉案金额、行为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法律的判决是公平公正的,不会因为挪用公款金额多少而进行二审或者申诉。因此,公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挪用公款,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