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管理者或者公职人员将公共财产侵吞转移为个人财产的行为。此举一方面会损害公共财产,另一方面会严重损害公众的信任感和对政府的信任度,不仅违反法律规定,还违背了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其刑罚与挪用数额大小相关。在我国刑法中,挪用公款分为数额较大和数额较小的情况。数额较大指的是挪用公款数额大于人民币三万元的情况,数额较小指的是挪用公款数额在一万元至三万元之间的情况。
如果行为人挪用的公款数额较小,其行为通常会被法律认定为盗窃罪或者侵犯财产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侵犯财产罪或者盗窃罪的具体构成要件与挪用公款罪不同,不必具备行为人负责处理公共财产的情况,只要行为人占有了他人财物且未经合法授权就使用或者转移,便可认定为侵犯财产罪或者盗窃罪,相应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但是,如果行为人挪用的公款数额较大,其行为将独立认定为“挪用公款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在数额较大的情况下,挪用公款罪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可加重刑罚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违反刑律的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挪用公款问题上,无论数额大小,都是违法行为,被认定有罪后必须接受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