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将拥有的国家财产和公共财产挪为个人所有或者变相用于个人目的,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严重违反了公职人员的职责和道德标准。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构成犯罪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行为人必须是公职人员,即具有国家公职的人员;二是挪用的钱款必须属于国家财产或公共财产。
当然,要判定挪用公款是否犯罪还需要看具体情况、数额大小等因素。构成犯罪的金额标准是,挪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人民团体的资产或者上市公司、中央企事业单位、地方国有企业的大额资产,数额达到10万元以上的,即属于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
定罪量刑方面,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严重损害国家或者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总之,挪用公款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社会信任,应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维护国家和公众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