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属于贪污、受贿和挪用公共财物罪的范畴。 具体来说,挪用公款是指采用各种手段,将属于国家、集体或公共机构的资金或财产,以个人或特定单位的名义,用于自己的私人利益的行为。在中国,刑法中规定有关挪用公款罪的规范,同时,各级政府也颁布了具体的行政法规和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挪用公款的数额多少才会立案,其实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涉及重大案件,能挪用的金额会比较大,这个数额便会达到比较高的标准,而对于一般情况下的挪用公款案件,数额相比则较小。同时,还要结合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一般来说,挪用公款金额超过5000元就会被认定为严重案件,并且会给予相关法律判决。
如果涉及到贪污、受贿和挪用公共财物罪的罪犯,其犯罪行为将在一定金额范围内进行,超出规定的金额,其罪名也将升级。例如,挪用公司公款,涉及到公司机密、员工财产权益等时,金额会比较大,因此被定性为严重违法行为,从而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挪用公款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属于大额案件,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将受到十年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的判决。
需要注意的是,挪用公款的判决并不是单纯地按照金额大小来定的,而是根据多种因素来考虑的。如果挪用公款数额不大,但存在其他的危害和违法行为,例如造成严重后果、使用手段恶劣等,也有可能被定性为严重违法行为,并且接受刑事处罚。
总之,挪用公款的数额多少才会立案,将会按照实际情况而定,但无论金额大小,其危害社会的性质都是不可忽视的,应当被严厉打击。今年6月1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提醒网友,网上曝光的挪用公款、职务违法、采购违规、工程质量等问题线索,可直接向纪委国监举报平台或其他有关部门举报,也可拨打《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以来开通的12388热线或者监察机关领导信箱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