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在公共事务中以个人或集体名义贪污、侵占、挪用、私分、非法占有、骗取国家资金或公共财产,在国家及社会财产安全和法制秩序中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在中国刑法中,挪用公款属于贪污罪的一种,最高可判处死刑。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挪用公款的行为是严重违法的行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明确规定:“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贪污罪的规定处罚。”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挪用公款的数额,最低标准由各省市地区制定,但一般不低于5万元以上。而据国家法律法规在量刑上的规定,如果挪用公款金额在5万元以上,即构成犯罪,面临刑事处罚。
因此,可以认为挪用公款的最低金额为5万元,但实际情况可能会因不同的地区、行业和情况而有所不同。无论如何,政府和社会都应该加强监管和治理,遏制和打击挪用公款的行为,保护公共财产和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