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务员或公共机构人员占用或使用公共财产的行为,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和公民的权利。因此,挪用公款一旦被披露会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会面临着法律制裁。
在我国刑法中,对挪用公款的刑事追究是非常严格的。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以挪用公款罪定罪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情节严重,将被判处更长的刑期或高额的罚款。
但是,什么样的多少钱才算数额较大或数额巨大呢?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形而定。在实际执行时,人民法院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涉案金额的高低。通常来讲,挪用公款金额超过万元以上就可以认定数额较大,而一般超过十万元以上就可以认定数额巨大。当然,绝不排除因某些原因而降低标准的情况。
其次,犯罪的性质和情节。具体地说,是否有恶意、是否有违法所得的合理性、危害程度等等会影响刑事责任的认定。
第三,犯罪人是否有悔罪表现和自首等等情节。如被告人能积极退赃、认罪服法,则在量刑时可以予以酌情考虑。
因此,随着社会繁荣和法律的完善,我国对挪用公款的打击力度也在逐步加强。一旦挪用公款行为被发现,犯罪嫌疑人不仅会面临刑事惩罚,还可能面临政治处分。对于广大的公务人员来说,必须时刻牢记践行廉洁自律,不断提高道德格局,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