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或其他负责管理公共财产的人员,将公共财产或公共资金用于个人或个人所在单位的非法活动或者私人使用的行为。这是一种涉及公共财产安全、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公信力的犯罪行为。
在我国,挪用公款是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的。按照刑法规定,涉及挪用公款罪的金额门槛为人民币三万元以上,由于金额门槛相对较高,一般来说,挪用公款的金额都比较大,公权力的滥用和不能正确行使的财务管理会导致挪用公款的情况发生,并且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声讨。
对于挪用公款的犯罪嫌疑人发起的刑事诉讼,需要警方或检察院调查取证,并在案件调查结束后移送给人民法院审判判决。根据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犯罪的科罚标准会依据实际犯罪金额的数量而定,最高可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甚至在涉及巨额公款的情况下,可能会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终身监禁的刑罚。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不仅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和经济发展的稳定,而且会对当事人的人身和名誉造成极大的伤害,必须严肃对待、严格惩处,这样才能真正地保障公共财产的安全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