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挪用公款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协作,将公共财产用于非法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到刑法和行政法的多个领域,需要针对不同方面进行法律处理。
在刑法方面,挪用公款行为构成了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集体挪用公款罪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指的是在职务范围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私自处分或转移公共财产的行为。挪用公款行为恰恰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因此属于职务侵占罪的范畴。
根据刑法规定,集体挪用公款罪的数额较大的,判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还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数额较小的集体挪用公款罪则按照职务侵占罪处理,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行政法方面,挪用公款行为也需要接受行政处罚。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需要接受行政处罚。行政处罚通常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措施。但行政处罚的力度有限,对于秉持着违法敛财之心的人来说,并不会起到太大的威慑作用。
总的来说,集体挪用公款行为是一种侵犯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需要针对不同方面进行法律处理。除了要依据刑法对挪用公款进行惩处外,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法律的执行力度,以达到对该行为的有效打击和预防。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增强依法治国的意识,让公共财产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