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以个人名义将公共财产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侵占、占为己用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被认为是破坏国家机关公信力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我国法律对此类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惩罚。
挪用公款的金额多少算犯法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的金额一般不低于5000元或不低于10000元为犯罪数额的下限,若数额较小,则会被行政处罚;若数额较大,则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之规定,“盗窃、诈骗、抢劫、侵犯知识产权、挪用公款五种犯罪,造成的损失额或者非法所得数额特别巨大的”则应该被追究“特别严重”的刑事责任。因此,若挪用公款的金额特别巨大,则不能使用常规的判刑标准,而应该被追究“特别严重”的刑事责任。
总的来讲,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其涉案金额超过法定标准,就应视情节轻重进行严惩。希望广大干部职工要自觉严守公共财产,杜绝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遵守纪律规定,加强风险意识,保障公共财产的安全性,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