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将本应归公共财产的款项或财物占为己有或冒充他人行使权利而使公共财产受到损失的行为。作为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挪用公款已受到严格的打击和惩罚。
那么,挪用公款多少才能构成诈骗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额达到5000元及以上,且具有一定欺骗性和危害性的行为,就构成了诈骗犯罪。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欺骗性和危害性是成立诈骗犯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也就意味着挪用公款的数额并不能单独作为诈骗犯罪的判断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诈骗犯罪的判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犯罪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等因素。例如,挪用公款得到了不当利益,而对公共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这就是诈骗犯罪的主要表现之一。如果行为人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个人利益,而将公款挪用在个人账户中,且未对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仅仅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并不能构成犯罪。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是否构成诈骗犯罪,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目的、手段、结果等多种因素,同时,金额的大小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因素,不能作为判断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