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法律对挪用公款的限制和规定比较严格,对于被定罪的罪犯,惩罚会非常严厉。那么,具体来讲挪用公款多少钱才能定罪呢?
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指的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担任公共职务的人员,将公款用于自己或者他人的非法占有或者利用,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的金额多少,是判断是否犯罪的关键因素。
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犯罪;如果不到5000元,就算不构成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也就是说,罪犯挪用公款金额超过5000元,在证明有挪用的情况下,就可以被认定为犯罪,被定罪和处罚。
不过,在实际执法中,挪用公款罪的定罪标准还存在一些灵活性。因为对于有些结构复杂的挪用公款案件,有时需要考虑到罪犯挪用的本金、利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确定罪刑的幅度。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是一种不能容忍的犯罪行为,涉及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无论挪用的金额多少,都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