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或者其他受国家、集体委托管理、保管或者使用公款的单位和个人,超过授权和规定的范围,以自己或者他人的名义使用、占有或者侵占了公共资金。挪用公款严重危害了国家财产和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我国法律中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那么,挪用公款应该多少才能定罪判刑呢?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达到三万元以上则构成刑事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三万元以下的挪用公款则构成轻微违法行为,应当行政处罚或者给予行政记过、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等行政处分。
对于超过三万元的挪用公款,具体的判刑标准还需要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涉及数额越大、情节越恶劣的挪用公款案件,被定罪判刑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挪用公款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挪用公款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二十万元以上的挪用公款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等。
总之,挪用公款的行为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权威,我国对挪用公款的定罪和判刑标准十分严格。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有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一旦违法犯罪,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