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是指公职人员、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工作人员或其他具有管理公共财产职责的人员,在管理、使用或保管过程中,将公共财产或公共资金,以个人或个人所在单位的名义据为己有或占为一己之私的行为。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犯罪嫌疑人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罪名需要根据挪用的金额大小和挪用的时间长短来进行判定。如果挪用金额特别巨大,经过侦查和审理后认为应当以挪用公款罪追究犯罪责任的,最高可判处死刑,最低应该不少于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如果挪用金额较小,应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如果挪用金额较大,但不足以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可视情节轻重处以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或罚款等。
挪用公款多久不还才能定罪,主要取决于挪用金额的大小,一般来说,如果挪用的金额比较大,即便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也会构成犯罪,如果挪用的金额较小,通常要挪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构成犯罪。对于超过一年未还的,应该按照挪用公款罪来定罪处罚。
总之,挪用公款违法且危害性极大,每个公职人员、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工作人员或其他具有管理公共财产职责的人员应当时刻保持警醒,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法规,如果发现有挪用公款的问题,应该立即报告有关部门,以便及时制止和解决问题,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