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是指挪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或集体所有的财物受到刑事处罚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较大”的罪名,具体数额较大的标准是视地区、时间、行业等因素而定的。一般来说,数额较大是超过一定金额的概念,如很多省市规定的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大标准为5万元。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即使金额较少也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
在司法实践中,立案标准不是固定的,还需要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如果挪用公款罪构成的情况下,挪用金额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可以认定为恶劣情况、情节严重,依然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例如,某公职人员在处理某政府招标案件时,在某投标公司并没有提交正规发票的情况下,仍然挪用了资金,虽然这个数额并不是很大,但是其情节却非常恶劣,其犯罪行为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
总之,确定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主要是根据被挪用资金的数额大小,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具体情况。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案件,即使涉案数额不是很大,依然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这需要在司法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