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务员或者其他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将属于公共财产、财政拨款或者其他公共资金在未经合法授权或者审批的情况下,将其用于私人或者其他不当用途,侵占了国家的财富和公共资源,破坏了公共财产秩序,是一种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在我国,挪用公款是一种受到法律严厉打击的违法行为。
首先,对于挪用公款的认定,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特定的职务行为;二、行为人具有挪用公款的故意;三、 挪用的金额达到一定的数额。
其次,对于挪用公款行为的数额,法律规定:挪用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为刑事犯罪,挪用数额在5000元至1万元的为行政违法行为。因此,对于挪用公款的认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判断。
最后,对于挪用公款的处理,需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行为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 相应的职务也会受到影响,承担相应的纪律处分。对于挪用公款的行为,当事人对于挪用的资金必须如数支付回去,否则将面临司法追究。同时,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对资金来源进行严格审查和票据审核,防止类似挪用公款的行为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