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指公职人员以及其他与公共财产有关的人员将国家、群众的资金用于个人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国家、社会利益,也损害个人的形象和社会声誉。因此,对于挪用公款,各级法律部门都十分重视,立案调查的严重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挪用公款多少算立案呢?对于此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依照“数额罪”的原则,将挪用公款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是挪用金额在五万元以下的,属于轻罪,最高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档是挪用金额在五万元至十万元之间的,属于中罪,最高刑期为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档是挪用金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属于重罪,最高刑期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也就是说,挪用公款的立案标准与挪用金额是有关系的,金额越大,立案的严重性就会越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立案标准并不只是针对公职人员,对于任何挪用公款的人,都适用该标准。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档次不同、立案标准不一,但对于违法行为的惩罚都是非常严厉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强化法律意识,做到不挪用公款,遵纪守法地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