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非法侵占、挪用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行为,其涉及的金额是严重影响刑事责任的重要因素。当前法律法规中对于挪用公款所指金额的界定并不统一,但根据不同法规规定来看,可以将挪用公款所指金额大体划分为以下几种:
1、行政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的规定,公务员挪用公款的标准为“挪用公款,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应当给予以谈话形式的警告或者严重批评的处理。”因此,行政法规中并未对挪用公款所指金额做出明确规定。
2、刑法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刑法微罚中,挪用公款的标准为“数额较大”,并在刑量上根据不同数额作出明确的法律判断。在刑法中,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档次:
①挪用公款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行为,将被认定为“数额较大”,并可被认定为贪污罪的构成;
②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行为,将被认定为“较大数额”,并可被认定为贪污罪的构成;
③挪用公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不满1000万元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巨额贪污罪”的构成;
④挪用公款数额在1000万元以上或者情节特别恶劣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特大贪污罪”的构成。
3、财政部门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对于挪用公款的标准的定义也有所规定。在此法规中,对于挪用公款数额的划分将会被划分为相对明确的三种情况,即:
①挪用公款数额在5000元以下的行为,属于轻微违法行为,可以以劝诫、照顾、警告等大力教育为处理手段;
②挪用公款数额在5000元至10万元之间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可以依法给予罚款、责令退还公款、行政拘留、开除公职等处理方式;
③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行为,属于重大违法行为,不仅应该追究民事和行政责任,而且应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根据不同法规的规定,挪用公款所指金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会随着不同法规的规定而有所区别。但无论挪用公款所指金额的标准是多少,都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并保障公众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