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被视为一种极其危害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的犯罪行为。如果一位公职人员被发现挪用公款,通常情况下,除了追究其法律责任之外,还要通过一系列的程序进行纪律审查和惩处。
那么,具体来说,挪用公款到底需要超出多少金额才会被立案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指的是职务上的人员将其负责监管的公共财物或者公共基金挪用为个人或者他人使用,贪污部分公款、公物,以及不合法占有部分公物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情节严重,那么就会构成犯罪。
具体来说,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额的罪名和判罚分为以下几个档次:
一、数额较小,其情形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党纪处分的处理。
二、数额较大并且数额超过了财政预算安排的数额的,但没有达到刑事追诉的门槛,可以受到行政处罚的处理。
三、数额较大而且数额超过了财政预算安排的数额的,这时就明显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须由法律途径追究刑责。
按照我国的《刑法》规定,挪用的公款数额在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属于数额较小的案件,但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或纪律处分;如果公款数额在10000元至50000元之间,情况就比较严重了,有可能被认定为刑事犯罪,要追究司法责任;如果公款数额在50000元以上,那么就属于情况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了,最高可判处死刑。
总之,挪用公款在我国是被严格禁止并且处于高度监管的状态,如果有任何违规行为,都将会受到法律制裁。所以,从事政府或公共机构工作的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法律法规,严禁做任何有悖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