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共财产或者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产被个人或组织用于其他违法活动或者个人非法占有,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挪用公款是一种刑事犯罪行为,需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侵吞、盗用或者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数额较大是指挪用金额在数万元以上。如果违法数额较小,还不能构成犯罪,但是也会被追究行政责任。
处理挪用公款行为主要就是追究刑事责任,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挪用公款行为还会受到行政处罚,罚款金额一般不会超过挪用数额的三倍。
不过,挪用公款不仅仅是犯罪行为,涉及到的是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共利益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增强宪法意识和法律观念,通过教育和法律的约束,增强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挪用公款行为的产生。同时,加强监督、公正执法,加大打击力度,确保挪用公款行为不得逍遥法外,维护公共财产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