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在行使公务过程中,将公共资金用于个人或其他用途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挪用公款属于侵犯财产罪行之一,具体分为两种构成要件不同的罪类: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
挪用公款罪是指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挪用公共财物、资金,情节较轻的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各地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挪用公款并没有获利的情况,一般也会视为挪用公款罪,并予以惩处。因为对于挪用公款行为,不仅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还可能会导致公共财产的损失,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应该严格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司法实践也会根据挪用公款的情节和后果作出判决。如当事人的挪款数额较小且用于公共事业,且没有导致严重后果,法院可能会对其充分考虑情节轻重,予以从轻处罚。但是,对于严重的挪用公款行为,即便没有获利,只要其情节危害较大,法院也有可能判处较重的刑罚,以示治罪。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罪不一定需要获利,相关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但对于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财产的行为,应该严格打击,以保护公共资源的安全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