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使用公共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共财产为个人或者非法组织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对于挪用公款的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处罚,但如果没有获利,则判刑的程度会受到影响。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是一种贪污犯罪,依照情节严重程度分别划分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单位行贿罪。对于其中的挪用公款罪,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处罚标准,最高可达十年有期徒刑。
如果挪用公款的行为没有获利,那么犯罪的情节会相对较轻,判刑程度会相应减轻。如果案情较轻,法院可能会判处缓刑或者轻罚,但如果情节严重,还是会判处相应的刑期。
此外,判决的部分也不仅仅依赖于是否获利,而是在考虑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做出的综合判断。例如,如果犯罪人虽然没有获利,但却有明显的滥用职权、破坏公信力等情节,法院也会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
因此,无论是否获利,挪用公款都是一种犯罪行为,需要严格依法判刑。虽然没有获利可能会轻判,但犯罪行为本身的恶劣性不会因此而降低。建议相关机关和个人必须恪守职责,依法行政,严格控制和监督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防止发生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