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挪用公款是一种涉嫌犯罪行为,被视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罪行。根据中国刑法,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将本单位的公共财物侵犯为私有或者未经批准占有、使用、转让、抵押、挪作他用的行为。
那么在挪用公款的案件中,多少金额是够立案的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金额较大的挪用公款属于犯罪行为。挪用公款数额达到人民币30万元以上的,即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较大的,即数额达到人民币100万元以上,可以判处无期徒刑、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如果挪用公款数额非常巨大,即数额达到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可以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但实际上,在立案时,并不只是根据挪用公款的数额来决定是否立案,还要考虑具体情况以及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例如,挪用公款数额较小的情况下,如果该行为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那么也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行为。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犯罪行为,无论数额大小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应该提高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定,不进行违法行为,更不能挪用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