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这一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国家形象,是一种不法行为。在法律上,挪用公款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如果被定罪,通常会被判刑或罚款。而归还挪用的公款,不能完全免除刑责的责任,但可以减轻刑罚。
挪用公款指个人或团体挪用公共领域或组织的资产或资金,对社会、组织或个人造成损失,这是一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双重问题,在法律上是要严惩的。这种行为会给其他公共领域的人员提供贪污、腐败的思想引导,破坏公共财产的公正法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如果有人因挪用公款被判刑,归还被挪用的公款,会不会影响判刑的结果呢?根据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的行为严重违法,但如果归还挪用的公款,依据法律规定,可减轻刑罚。归还挪用的公款是自愿保全的一种表现,它说明了当事人认识到错误并有一定的悔改之心,并有尽快弥补过失的愿望,这对当事人判刑会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归还挪用的公款不能完全免责刑责,具体还是要根据案情进行判决。如果当事人挪用的金额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客观上造成了较大的社会损失,即使归还了,仍然无法免除有罪的责任,仍需要受到一定的刑罚。反之,如果当事人不仅归还了挪用的公款,而且在案发之前没有涉及过其他违法和犯罪行为,且归还金额较大、较早,被定罪之后能够积极认罪悔改,法院可以视其为轻罪或减轻刑期。
在现实生活中,挪用公款违法犯罪,不仅会接受法律制裁,还会受到公众监督和道德谴责,在挪用公款归还之后获得宽大处理并不容易。因此,应该树立诚信意识,切勿违法犯罪,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关心整个社会组织的利益是一个公民应有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