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在管理、使用公共财物的时候,将应该用于公共用途的资金、物品、票据等用于自己的私人利益,侵占了公共财产、损害了国家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严重的职务犯罪,还会给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声誉和公信力带来极大损害,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挪用公款是刑法中规定的贪污罪之一,属于刑事犯罪,一旦被定罪,法律会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
具体来说,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在5万元以下,属于轻微情节,依法可被判处拘役、罚款或管制等刑罚。但若挪用公款数额达到5万元以上,就属于较为严重的情况,可能涉嫌贪污罪,可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会对个人的财产和自由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过大,达到巨额,甚至可能涉嫌国家刑事法律的犯罪,受到的刑罚将更加严厉。
此外,挪用公款还可能面临管理人员处理的行政法律责任。被认定有挪用公款的行为的人员,除了承担刑事法律责任,还会受到组织调查,可能会被追究行政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赔偿责任等。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职务犯罪行为,其严重程度与挪用的数额相关。一旦被查证,不但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还会受到组织调查和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因此,公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规范管理,杜绝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