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孩子抚养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孩子的抚养问题不仅需要父母之间的协商和达成一致,还需要法律制度的监管和保障。如果父母双方在孩子抚养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当然可以签字来生效。但是,在签字之前还需要了解抚养权的相关法律规定,以便保证这份协议不会侵犯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障孩子的利益。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孩子的抚养权是属于法定监护权的范畴。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属于共同监护,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法律程序的判决或者双方协议达成后,才能确定谁对孩子的抚养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父母之间的协议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来确认一份合法有效的协议。如果父母能够协商和解决抚养问题,可以通过民间调解、司法调解等方式得到认可并最终执行。但是,也有一些不恰当的协议,例如其中一方或双方达成的过于倾斜的协议,或是任何一方在协议时强行干预或威胁另一方。这样的协议既可能损害到孩子的利益,也可能违反相关法律,必须避免。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根据双方协议做出的抚养决定,在法律程序中都可以被改变或撤回。这意味着,如果在未来父母出现了矛盾或者其中一方无法履行协议,可以通过诉讼程序来进一步解决。换言之,孩子的抚养权和法律程序有着密切的关联,双方协议的生效并不能完全保障孩子的合法利益,需要法律程序的保障。
综上所述,孩子的抚养权仅仅靠双方协议,并不能完全生效,需要通过法律程序来保障。父母应该深入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认真协商解决抚养问题,保障孩子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