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但是,能否定罪免处取决于具体的案情和相关法律规定。
首先,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刑罚范围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因此,挪用公款罪不是一定会被判刑的罪名,也可能会被判罚款或拘役等轻微惩罚。
其次,关于能否免处定罪,主要取决于被告人是否认罪态度良好、是否积极赔偿损失、是否主动揭发犯罪等情况。如果被告人认罪认罚,积极赔偿且主动揭发犯罪,法院可能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甚至可以免除刑罚。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挪用公款的数额是否超过法定标准也是影响定罪免处的重要因素。挪用公款数额在3万元以下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超过3万元则会构成犯罪。因此,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小,在其他情况下符合定罪免处条件,也有可能成为免罪对象。
总之,能否免处定罪,是需要根据具体案情进行综合考虑的。对于挪用公款这类犯罪行为,如果被告人态度诚恳、积极赔偿损失、主动揭发犯罪,有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能。但同时也需要提醒大家,维护公共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不应该以个人利益为重,否则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