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非法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之一。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的行为属于职务侵占罪。如果被定罪,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是否能定罪免处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具体分析。
首先,挪用公款的数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数额较小,不足以触犯法律的话,那么就不会判处刑罚。例如,挪用公款两千元以下的行为,可被认为是轻微的违法行为,通常会被行政处罚或者直接给予警告。但是,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大,那么必须按照刑法进行处理。
其次,挪用公款的情节也是判处刑罚的重要依据。如果挪用公款是因为零花钱不够花,只是为了享受生活,那么就不能免除惩罚。然而,如果挪用公款是因为个人生活所需或其他客观因素,可以通过认罪及赔偿等方式,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最后,挪用公款的性质和影响也是判处刑罚的重要依据。如果挪用公款后对公共事业的建设或其他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那么就不能免除惩罚。但如果行为对公共事业或其他方面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就可以在量刑上有所考虑。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项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是否可以定罪免处,还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法律是需要全面、公正、严格地执行的,判处刑罚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但不能因过于宽容而降低法律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