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由农村集体或者农民个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并在土地上建造住房的一种土地使用形式。在我国,农村宅基地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宅基地条例》立法实施的。
首先,农村宅基地是立法保障农民住房安居的一项制度安排。在我国宅基地制度实施前,农村住房大都是自建或者借住亲戚的闲置房屋,而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住房不稳定、居住条件差、房屋难以继承等。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出台,使得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土地切实解决住房问题,保障了农民住房的安全和合法性。
其次,农村宅基地是体现集体所有制的一种基本权益。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宅基地按照集体所有制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了农民土地权益,维护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本权益。
最后,农村宅基地的立法是为了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要求。我国实行的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来获取土地的使用权,但这种使用权并不包括住房建设。因此,农村宅基地的出台,为农民提供了合法的住房建设和使用渠道,也更好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综上所述,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我国为促进农村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制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法规,它是农村集体经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