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合法手续就将本应用于公共事务或公共财务的资金、物资或其他经费占为己有或挪用于非法用途,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一种违法行为。挪用公款不仅违反了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也损害了公共利益,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对于挪用公款,到底多少钱可以被定罪呢?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额达到1000元以上的,属于刑事犯罪,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虽然法律上并没有针对具体的数额作出明确的划分,但是根据实践和经验,一般认为挪用公款达到10万元以上的标准,才能够被定为挪用公款罪。
此外,对于挪用公款罪的量刑也会因犯罪的具体情节而不同。一般来说,犯罪情节轻微,情节较轻的,可以判处一定期限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轻微刑罚,同时还可以对挪用公款追究民事责任,进行行政惩罚。而如果挪用公款的情节严重,造成的社会危害较大,那么就应当判处较重的处罚,最高可以判处死刑。所以,一定要认识到挪用公款的严重性,杜绝就医、生活所需、孩子学费等各种理由挪用公款的行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