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便利,将不属于自己的公共财物据为己有或者用于其他非法用途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将职务侵占的行为规定为“挪用公款罪”,并对此类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那么,挪用公款多少钱算职务侵占呢?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只要是挪用公款就可以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不论挪用的金额大小。但是,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超过5000元的情况属于职务侵占罪中的“情节严重”情况,其后果也将更为严重。
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挪用公款罪的判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挪用的金额大小。通常情况下,挪用公款的数额越大,其涉案人员涉嫌职务侵占罪的情况就更为严重。但是,如果挪用的金额非常少,也有可能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这取决于行为的性质和后果。
2. 涉案人员的职务和权限。一般来说,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财务管理人员犯罪后果更为严重,因为他们拥有更高的权力和更广泛的职权,可以对公共财物进行更大范围的挪用和侵占。
3. 涉案人员的主观恶性。在判定职务侵占罪时,除了考虑挪用公款的行为本身之外,还需要考虑涉案人员的主观恶性,即是否存在明显的犯罪意图和恶意。如果挪用公款的行为不是基于自己的私利,只是为了方便开支或者办事,那么判定职务侵占罪的可能性就较小。
总而言之,挪用公款罪的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挪用公款都是一种违法行为,会造成不良后果。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共财物的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