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挪用公款是指利用非法手段,将公共财政资金转移或挪用于个人或者组织的非法占有和使用。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被视为犯罪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非法挪用公款如何被判决呢?
首先,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非法挪用公款属于贪污罪的范畴。按照贪污罪的犯罪量刑标准,情节轻微的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较重的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因此,非法挪用公款的情节轻重将影响量刑的严重程度。
其次,非法挪用公款的数额也是影响判决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挪用公款数额在一定范围内的将认定为贪污罪,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或超出规定范围的将可能认定为贪污罪中的特定情节,刑事处罚相应加重。具体来说,挪用人民币三万元以上未满十万元未构成犯罪的,将受到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
总体而言,判决非法挪用公款犯罪的标准不只有数额限制,还要考虑诸多因素的综合情况,包括案件的性质、情节轻重、赃款转移去向、危害程度、挪用人的身份背景等等。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对挪用公款案件做出合理公正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