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共财产挪作私用,或者将本应依法进行的公共支出用于非法用途,使得国家或者人民利益受到损失。
那么,拿了多少钱能构成挪用公款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挪用公款的起点不是人民币的具体数额,而是指挪用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只要是行为具有挪用公款的性质,无论数额大小,都是违法的。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额超过5000元的,应当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因此,从法律上来说,5000元是重要的界限。
但在现实社会中,金钱的价值相对较高,5000元的数额并不算很大。许多挪用公款案件中,被告人所涉及的数额往往高于这个标准,有些甚至高达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
综上所述,虽然挪用公款的起点不是具体的数额,但依据法律规定,超过5000元的行为将构成挪用公款罪,并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也应该强调,无论数额大小,挪用公款都是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