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法人或其他组织单位的工作人员,未经批准或者超过规定数额,将公共资金或者财产挪为个人或他人所有或者用于其他用途。
司法解释规定,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被告人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法人或其他组织单位的工作人员;被告人挪用使用了该单位的公款或者财物;挪用使用的数额较大,情节恶劣;且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后果。
目前,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根据不同情况,挪用公款的数额也会相应受到惩罚。例如,挪用公款数额超过10万元,构成刑法中的“贪污罪”,最高可判处死刑;而挪用公款数额较小,则可能构成“受贿罪”或“单位行贿罪”等。
另外,根据《行政处罚法》,挪用公款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行政处罚范围相对较小,但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如果挪用公款属于轻微违法行为,可能会受到政务机关的行政警告、罚款等处罚;如果情节严重,可能会面临行政拘留、撤销职务等惩罚。
综上来看,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数额越大,受到的惩罚也就越严厉。同时,这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在受到刑事处罚的同时,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因此,各种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单位,都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公共资金和财产的安全,防范各种挪用资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