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挪用公款数额多少可立案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负有管理、保管公款、公物的职责,挪用公款、公物,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吞公款、公物的行为。根据该法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额超过5000元,则可以立案,而挪用公款数额不超过5000元的,则属于轻微违法行为,处以罚款、行政拘留等轻微处罚。
然而,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有时候并不是严格按照5000元来划分的。可以说,这个数额并不是刚刚好就是立案的线。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挪用公款涉及到机密、影响重大等情况,也会立案追责。因此,准确判断挪用公款数额的多少是否构成犯罪,还需要考虑具体的情况。除了数额,还要考虑涉及范围、性质、后果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挪用公款属于侵犯公共利益、破坏国家财产安全和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如果被发现,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各种单位和机关在管理经费和款项时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证资金的安全、合法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更好地保障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