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某个人把其管辖范围内的公共财产用于个人目的而非公共的用途。挪用公款一旦发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么,挪用公款多少金额构成犯罪呢?
在我国刑法中,规定了挪用公款的罪名以及罪刑标准。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构成挪用公款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要件:
1.被挪用的财物是公共财物。
2.挪用行为是超越职权的。
如果只有其中一项不符合,那么就不能被认定为挪用公款罪。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判断挪用公款多少金额构成犯罪。
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用公款挪用了1000元或者更高金额,就构成了犯罪。具体来说,犯罪的数额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1.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额在5万元以下,那么构成贪污罪或受贿罪。
2.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额在5万元以上但不足10万元,那么构成挪用公款罪。
3.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额在10万元以上,那么构成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的情况均可。
需要指出的是,挪用公款的数额超过了法定标准并不等于即构成犯罪。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即是否具备犯罪的主观动机。如果行为人没有故意挪用公款,那么即使数额超过了法定标准,也不能认定构成犯罪。
总结来说,挪用公款数额多少才会构成犯罪,取决于具体情况。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在达到一定数额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违法行为。但是,如果没有主观故意,那么即使数额超过了法定标准,也不能认定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