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确权是指国家对农村居民的宅基地进行合法性认证,确认宅基地的位置、面积、使用权等基本情况,并将其纳入行政管理范畴,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我国对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工作始于1998年,当时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抓紧开展,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全国农村宅基地进行规范管理。虽然工作得到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不够先进、政策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限制,确权工作仍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形成全面、准确的宅基地档案。
为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国家相继出台了《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条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规范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此外,国家采用了数字化的方式,将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用科技手段提高精度、缩短周期、减少纠纷,对确权工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2018年底,中国已累计确权村庄972万个,涉及农户2.2亿户,确权率达到98.5%。与此同时,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也日益加强,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得到了充分保障。
因此,农村宅基地确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运用科技手段和条例规范,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