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侵占、占用、盗取或非法使用公共财产,以获取自己不当利益的行为。挪用公款的数额是指被挪用的公款的数量,这是判断挪用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的关键指标之一。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行为已构成犯罪,罪名为挪用公款罪。根据挪用公款罪的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在一定范围内会受到不同的刑罚。
具体而言,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下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在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数额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处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规定的挪用公款的数额并非是绝对数字,而是量刑的依据。在具体案件中,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量较少但性质恶劣,法院也可能依法予以重罚;反之,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量较大但行为较为轻微,法院也可能依法予以从轻处罚。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挪用公款的嫌疑人,应当引起警惕,并尽量避免触犯相关法律规定。 如果不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而挪用公款,可能会因为不合理的行为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损害自己的声誉并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