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官员或工作人员私自将公款挪用到自己的账户或用于其他用途,严重危害了国家财政秩序和公共财产安全。因此,法院通常会对此予以严惩。
具体来说,挪用公款的数额越大,犯罪性质越严重,判刑也就越重。根据《刑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可以被构成不同的犯罪或行政违法行为,如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等。
对于挪用公款数额不大的情况,一般会被作为行政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如行政拘留、罚款等。但是,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将严重危害国家公共利益,将受到刑事立案调查和刑事审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数额在5万元以下的,属于贪污罪,将会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在5万元以上但不足10万元的,将被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将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无论数额多少,都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公款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是防止此类犯罪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