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在乡村集体土地上享有的住房建设用地。在我国,宅基地是保障农民住房安全、促进农村住房改善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农民在宅基地上自建或改建房屋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盖建过多的房屋或扩大房屋面积等,可能会违反规划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村委会有权利采取行动收回宅基地并拆除不符合规定的房屋。
首先,在宅基地的使用权及房屋建设上,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规划建设要求。因此,如果农民在宅基地上建设的房屋不符合规划建设要求,村委会有权利要求其进行整改甚至拆除。
其次,虽然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的产权,但是由于它是集体土地私有化改革的产物,因此在使用上存在一些限制。农民在保障自身住房需求的前提下,还必须遵守园林绿化、生态环保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规定。如果农民在宅基地上建设的房屋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给社会公共利益带来重大损害,那么村委会就有权利采取行动,进行整改或拆除。
再次,如果农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过多,超过了其正常住房需求,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那么村委会也有权利采取行动,采取整改或拆除的措施。
最后,在拆除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拆除农村宅基地的房屋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程序进行,并对农民进行合理的补偿。此外,村委会还应根据法律规定,对农民进行逐户宣传教育,帮助其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农村宅基地村委有权采取拆除措施,但必须确保其在法律程序上合规、依法行事,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在推进农民宅基地整治的过程中,还需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农村住房能够实现持续改善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