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以任何形式将公共财产用于个人或团体的私人利益。其实质是一种侵占、窃取公共财产的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据此,不少国家立法都明确规定了挪用公款的法律责任,并划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在国内,我国刑法也对挪用公款作出了严格规定。依照行为的严重程度,其法律责任包括轻罪、中罪和重罪。一般情况下,在挪用公款数额较小的情况下,往往被认定为轻罪,可处以罚款、拘役等轻微处罚。然而,一旦涉及的金额数额较大,则往往会被认定为犯罪,依法被判刑。下面就是对于我国对于挪用公款划定刑事责任的分界线:
1、轻罪:挪用公款数额在5000元以下的情况,可被认定为轻罪,处以罚款、拘役等轻微处罚。这也是最低的红线。
2、中罪:挪用公款数额在5000元至10万元之间的情况,可被认定为中罪,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刑罚。
3、重罪: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情况,可被认定为重罪,可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刑罚。此外,在公款挪用的过程中,还可能造成社会、群众的损失,在执行法律时,犯罪分子还需要赔偿其造成的损失,罚金或者拘役的处罚形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纠正。
综上所述,无论是轻罪、中罪,还是重罪,挪用公款都是不被容忍的,不仅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一旦涉及到公款,我们都应该保持警惕,对于自身的行为应严格遵守法律,不向个人私利妥协,从而可以为社会治理作出一份贡献,也是个人节俭、廉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