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属于行贿犯罪,而受贿则是行贿犯罪中的一种情形。受贿指的是个人或单位向公职人员行贿,以谋取非法利益。在挪用公款的情况下,公职人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公款用于私人用途,而受贿往往就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私人利益,获取更多的财富。
在中国,如果公职人员挪用公款,并且得到了受贿的回报,那么受贿行为就应该认定。受贿的认定需要满足下列要件:
一、存在主观方面的故意
受贿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而不是出于无意识的错误。公职人员如果明知是违法的行为还要受贿,就可以推定是主观故意。
二、存在客观方面的事实依据
受贿的认定需要有具体的情况作为事实依据,例如经过财务交易记录、证人证言、合同等证据的提供。
三、存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有企业章程等规定
受贿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法规、国有企业章程等规定的行为,如果是合法的交易,就不算是受贿。
最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量刑。具体的量刑标准如何需要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判断。一般来说,情节严重的受贿者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因此,如果公职人员在挪用公款过程中,还存在受贿行为,那么对于受贿行为的认定将会使其面临更严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