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的规定,侵犯了财产权利,破坏了国家财政秩序和社会经济发展。针对这样的犯罪行为,我国的法律法规做出了明确规定,一旦被发现,将会面临严厉的制裁和惩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罪行较重,其刑罚也相对更重。具体而言,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情形,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若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则可以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数额超过100万元,则可以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的刑罚。
因此,挪用公款两万并不是一个小数额,属于较为严重的情形之一。具体是否会判刑,除了数额之外,还需综合考虑挪用公款的目的性、时间期限、分配情况、社会影响等因素综合进行评估。若情节较轻,且主动认罪悔罪,可以适用缓刑、减轻处罚等轻微措施;但若情节严重,后果严重,甚至涉及其他犯罪行为,判刑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很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不但会受到刑事制裁,也会遭受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强烈舆论谴责,甚至名誉和信誉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无论是从个人道德义务还是法律规范的层面来看,都应严格遵守法律,不得有任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