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侵犯国家和人民财产权利,破坏国家财政秩序和经济发展平稳健康的违法行为。因此,法律对挪用公款的惩罚非常严厉。
根据我国《刑法》,挪用公款的刑事责任是指盗用、挪用或者侵占公共财物的行为,后果严重的可以被判处3年以上、或者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后果特别严重的可以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至于何时可以立案,一般而言,公安机关在接到挪用公款的报案后会对案件进行刑事立案调查。立案的条件一般是根据挪用公款的具体金额和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估,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的金额不少于5000元就可以立案,并且随着金额的增大,立案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如果挪用公款涉及到的金额在一定范围内,需要经过检察机关同意后才能立案。
除了刑事立案,挪用公款还可能涉及行政立案和民事赔偿等法律责任。例如,发现某个公职人员存在挪用公款的行为后,其所在的单位可以对其实施纪律处分或者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同时,挪用公款所造成的损失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向犯罪人追索赔偿。
总之,挪用公款是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针对挪用公款的刑事立案、行政处分和民事赔偿等法律责任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