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属于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依据我国法律,对于挪用公款的追究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
首先,需要提醒的是,挪用公款是属于刑事犯罪之一,因此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可以被起诉追究刑事责任。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大的话,可以被判处长期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而金额较小则会被罚款或处以拘留等刑罚。
但是,关于挪用公款的追究是否存在时间限制,其实是存在一定的规定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挪用公款这个罪名,存在公诉时效期限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对于挪用公款的追究在公诉时效期内都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而超过了公诉时效期限就不能追究刑事责任了。
具体而言,我国《刑诉法》规定,公诉时效期限分为不同等级,其中最长的期限为15年,最短的则为6个月。如果被害人已经发现了挪用公款的行为,那么15年即为公诉时效期限。如果被害人没有发现,但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发现并立案侦查的,则公诉时效期限为10年。如果情节比较轻微,只涉及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小,则公诉时效期限为5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公诉时效期限是不包括刑罚执行期限的,因此如果被判处刑期,刑期执行的时间是不受公诉时效期限的影响的。同时,如果有新的证据出现,挪用公款的罪名也可以被重新起诉,追究刑事责任。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的追究是存在时间限制的,但是如果情节较重或者有新的证据出现,仍然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绝不能有侵占公款的想法和行为,以免因过错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