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个人或组织非法占用、使用公共财产或者财力,或者非法支配、挪用他人委托管理或者监管的公共财产或者财力,以达到自己或他人违法或者非法的目的。挪用公款属于经济犯罪的一种,侵害国家和集体经济利益,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针对挪用公款的犯罪,我国刑法有如下规定:挪用公款罪。依照该罪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即可构成犯罪。该罪的最低起点为10万元人民币。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超过10万元人民币,但未到达50万元人民币的,将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达到50万元人民币以上,但未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将被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则将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外,我国还规定了其他与挪用公款相关的犯罪。比如,贪污罪、行贿罪、非法获取运营资金罪等都与挪用公款密切相关。依照不同犯罪性质和情节,被判处的刑期和处罚也不同。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挪用公款行为一经查实,将受到严肃的惩罚和打击。任何人都应该自觉抵制、打击这种犯罪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促进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