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对此法律是非常严厉的。如果被认定为挪用公款,不仅会面临经济上的严重损失,还可能会面临法律制裁。通常情况下,挪用公款的刑事责任的判决会涉及到以下几个因素:
1. 挪用金额的大小
被告人挪用的公款数额越大,侵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程度越深,刑事责任越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不到5万元的,可能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挪用5-10万元的,可能被判处3-7年有期徒刑;挪用10万元以上的,可能会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死刑。
2. 被告人的认罪态度
如果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能够认罪,表现悔过态度,积极赔偿被侵权的利益,法院也会考虑减轻刑事责任。但是如果被告人一再否认罪行、故意掩盖挪用行为,那么刑事责任将会更加严重。
3. 是否有恶意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挪用公款如果有恶意就会影响判刑。恶意挪用公款是指违法行为有故意或恶意成分的行为。如果被告人有恶意挪用公款、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重大损失,那么判决肯定会更加严厉。
4. 是否能够赔偿
如果被告人能够及时赔偿挪用的公款,意味着他认识到了错误并愿意赎罪。在判决时,法院也会酌情考虑被告人的行为,如故意挪用公款,执行的缓刑条件等情况,作为量刑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行为的判决非常严格,除了需要严格的刑事责任外,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需要及时赔偿挪用的公款,追究行为者的单位主管和责任人的责任。此外,最好的方式仍然是从自身做起,依法管理财务,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