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集体或者人民群众公共财产(包括公共资金、财物),由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以其职权或者职务便利擅自占有或者挪用,或者将其挪用于个人或者非本单位用途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罪有以下规定:
第一,构成挪用公款罪的金额必须达到法定标准,即金额达到了10000元以上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该罪名。如果金额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则不能认定其构成挪用公款罪。
第二,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要两个要件。第一,擅自占有或者挪用公共财产;第二,挪用的金额达到法定标准。
第三,被告人犯挪用公款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如果下列情况之一,挪用公款罪的刑事责任可以免除:自动交代罪行,如实供述全部罪行,能够追缴全部挪用的公款,并责令支付违法所得的3倍罚款。
第四,挪用公款罪的量刑标准主要是根据挪用的金额进行划分,一般小于50万元的处以拘役,50万元以上但是不足100万元的处以有期徒刑三年以下,100万元以上但是不足500万元的处以有期徒刑三年到十年,并处罚金,500万元以上的处以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它对于国家、集体或者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应该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同时,国家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挪用公款罪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