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在执行公务或者管理公共财产过程中,将公款或者其他公共财产占为己有或者挪作他用的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为了保护公共财产,我国法律对挪用公款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首先,挪用公款属于职务侵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占有公私财物的罪行。职务侵占罪包括挪用公款、挪用公物、徇私舞弊发放扶贫资金等行为。如果发现挪用公款的行为,相关部门可以视情况对违法者进行刑事处罚,包括处以刑罚,罚款等。
其次,挪用公款需要追究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行政机关和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如果挪用公款导致了对他人的财产损失,相关部门应当追究行政机关和其工作人员的民事责任,并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最后,挪用公款需要进行行政处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按照有关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如果发现挪用公款的公务员,相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包括撤职、降职等,以及禁止担任公职等行政处罚。
综上可知,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予以追究。希望广大公民、公务员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到清正廉洁,保护公共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