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确权是指由国家对农村地区的住房用地进行权属性确认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这项工作于2008年启动,至今仍在继续,而确权的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试点阶段”,就是从2008年到2010年,全国各地设立了200个试点地区开始尝试实施宅基地确权工作,探索规范农村土地权属的有效途径。
第二阶段是“普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2011年到2013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农村宅基地普查”工作,通过对农村实际状况的摸底,为后续宅基地确权和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阶段是“确权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在2013年开始,各地陆续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权属性确认,对于符合条件的宅基地颁发宅基地证,确权工作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同时也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利用。
第四阶段是“管理阶段”,即从确权之后开始对农村宅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包括维护宅基地的法定权益、规范土地使用行为、控制建设用地、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等。
可以看出,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历程漫长而复杂,不过这项工作的实施为农民的土地产权提供了足够的保障,也使得农村土地资源能够更好地被利用起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